一、案由(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公共就业服务不仅面对就业,同时也扶持创业,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扶持方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甚至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我市仍一定程度存在“招工难”、“就业难”问题,亟待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解决“招工难”、“就业难”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部分企业用工信息发布渠道单一, 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发布到目标人群中间, 导致企业招聘时门可罗雀, 无法招到合适人才。
2. 受到传统求职方式的影响严重,求职者已习惯于直接到劳动力市场和招聘会办理登记求职,网上求职意识不强。
3. 求职者技能单一,就业技能缺乏。相关部门应将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作为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劳动者学习新技能等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相关对策建议
1. 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探索开发线上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多渠道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依托线上智能匹配,线下精准对接模式,持续开展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会。
2. 以专项行动为载体,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返创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助推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3. 打造多元化立体培训体系。深入开展全民免费培训,实施重点群体职业培训专项行动,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培训合力,全面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进创业创新培训,完善与就业创业相衔接的培训课程和内容。
4. 建立靠前服务的人力资源保障专员制度和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用工联动机制,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以网格化管理方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一对一”常态化跟踪服务。